在混乱小镇的公交车上,售票员的制服口袋里永远塞着三样东西:零钱袋、手写时刻表和一包润喉糖。这里没有电子支付系统,每趟车程都像在经营移动杂货铺——既要快速心算不同站点的阶梯票价,又要应付突然要求买整条线路月票的乘客。
最考验人的是当活地图。外地游客举着模糊的景点照片问路时,售票员必须在车辆颠簸中准确报出三个同名不同路的站点区别。有位干了十五年的老师傅甚至能根据乘客的穿着判断他们想去老城区的古董街还是新城区的网红打卡点。
下午三点开往集贸市场的班次总是最热闹。带着活禽的商贩、装满蔬菜的编织袋和折叠小马扎经常同时挤上车门。这时候售票员要化身空间管理大师,用方言俚语劝说乘客把咯咯叫的鸡笼往车尾挪,同时防止菜筐里的萝卜滚落到驾驶区。
遇上醉汉赖在爱心专座的情况,经验丰富的售票员会掏出风油精抹在对方太阳穴:"大哥醒醒神,下个站派出所要查身份证啦。"这种带着幽默的警示,往往比生硬驱赶更有效。
雨季高峰期,湿漉漉的雨伞引发的座位纠纷每天至少上演五回。售票员调解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先给年轻乘客使眼色,再帮老年人擦干座椅水渍。这种"差别对待"反而最能快速平息矛盾——毕竟在摇摇晃晃的车厢里,谁都希望早点结束争吵扶稳把手。
更棘手的是处理逃票。有次遇到个理直气壮的少年,非说自己刚给过二十元。老张师傅不动声色掏出票根:"你给的是去年停用的旧版钞票,要不咱们去银行验验?"少年顿时涨红了脸乖乖补票,全车乘客都憋着笑看完了这场戏。
每个售票员的腰包都是百宝箱:备着晕车药、创可贴、老花镜,甚至还有针线包。李大姐记得最清楚的是帮孕妇乘客缝补破了的购物袋,结果第二天人家特意送来红鸡蛋。这些超出工作范围的善意,成了混乱小镇公交线特有的温情。
逢年过节时更显神通。中秋节帮迷路孩子找家人,春节前提醒务工人员带齐证件,清明节还得记得哪些站台会有大量祭祀用品需要特别照看。这份工作需要把全镇居民的生活节奏都刻进生物钟里。
早晚高峰期的车厢是个天然情报交换站。售票员们练就了选择性失聪的本事——能准确捕捉到"菜场东口修路"这类实用信息,自动过滤家长里短的八卦。有次听到乘客聊起某路段井盖缺失,王师傅当即用对讲机通知了后面班次的同事。
这份工作最特别的收获是见证小镇变迁。从十年前手写票根到现在的扫码机,从柴油车换成新能源车。但永远不变的是售票员挂在嘴边的提醒:"后门那位穿花衬衫的大姐,您的咸鱼袋子漏汤啦!"
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