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短视频的人,十有八九都刷到过这种内容:国产又黄又爽的老大爷,穿着花裤衩、踩着人字拖,操着方言在村口讲段子。他们嘴里蹦出来的话,要么是“我当年追村花”的荤段子,要么是“隔壁老王偷腊肉”的糗事,配上夸张的表情和手势,看得人脚趾抠地又忍不住笑出声。这些视频评论区最常见的一句话是:“这味儿太冲了,但我居然看完还点了赞!”
这些老大爷的走红,本质上是国产草根文化的一次逆袭。他们的“黄”不是色情擦边,而是带着泥土味儿的直白幽默;“爽”也不是视觉刺激,而是让人瞬间回到小时候蹲在村口听故事的纯粹快乐。有人统计过,这类视频的受众里,25-35岁的城市青年占比超过60%——这恰恰说明,在精致滤镜包装的网红世界里,人们反而更渴望这种“粗糙的真实”。
看看这些视频的经典配置:
为什么这类内容能病毒式传播?某短视频平台的运营负责人透露过秘诀:“大爷们说话自带节奏感,30秒内必出反转梗,特别符合算法推荐的‘完播率+互动率’双指标”。更妙的是,这些视频往往能同时戳中不同人群的嗨点:年轻人看的是猎奇,中年人看的是怀旧,老年人看的是共鸣。
受众群体 | 观看动机 | 典型评论 |
---|---|---|
00后 | 寻找土味表情包素材 | “这大爷我能笑一年” |
80/90后 | 怀念童年乡村生活 | “和我爷爷一模一样” |
60/70后 | 方言带来的亲切感 | “这话我三十年前也说过” |
不过这类内容也引发过不少争议。有大学教授在访谈里吐槽:“国产又黄又爽的老大爷正在消解传统文化的严肃性”,但马上被网友怼回去:“非要让大爷们穿着长衫之乎者也才算文化?”这种争论其实暴露了代际审美差异——年轻人要的是解压,老一辈要的是体面,而平台要的永远是流量。
有意思的是,有些大爷已经开始“反向操作”。比如河北的赵大爷,每次录视频前都让孙子帮忙查网络热梗,硬是把“绝绝子”“yyds”这些词用方言说出来,结果反而创造了新的搞笑效果。这种土洋结合的操作,意外地让不同年龄层观众都找到了乐趣。
别小看这些老大爷的带货能力。山东李大爷靠着“黄暴式卖大蒜”的套路,一场直播能卖出3吨紫皮蒜,秘诀就是边剥蒜边讲段子:“这蒜像我一样,看着皮皱,里头辣得很!”更有精明的商家专门签约方言大爷,把他们打造成农产品代言人,因为用户反馈:“看大爷骂骂咧咧地推荐土鸡蛋,比明星广告可信多了”。
不过也有翻车案例。去年有位大爷因为“开车过猛”被平台封号,团队连夜重新设计剧本,把露骨台词改成含蓄的歇后语,结果流量反而更高。这倒印证了那句话:高手在民间,分寸在人心。
说到底,国产又黄又爽的老大爷能火起来,是因为他们提供了工业化内容生产中稀缺的“人味儿”。但观众的口味永远在变,今天大家爱看村口大爷讲荤段子,明天可能就迷上广场舞大妈跳女团舞。唯一确定的是,只要人们对真实、鲜活的生活故事还有渴望,市井智慧就永远能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最后提醒一句:下次再刷到这些大爷时,别光顾着笑。仔细听听那些看似粗糙的方言里,藏着多少中国人特有的生存智慧——毕竟能把家长里短讲成百万点赞视频的人,可比那些照着剧本念台词的网红厉害多了。
参考文献(本文中涉及的平台数据参考自《2023中国短视频生态白皮书》,人物案例来源于抖音、快手等平台公开信息)
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