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40岁的阮长耿带着一箱实验器材远赴法国进修。这个被同事戏称为“大龄留学生”的苏州医生,在巴黎第七大学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一场震惊国际的逆袭——他不仅鉴定出全球首个抗血小板膜糖蛋白I单克隆抗体,更成为首位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的中国人。这段经历被业内称为“科研界的开挂剧本”,而阮长耿的回应却格外朴实:“我就是想弄明白血小板怎么黏在血管上。”
1981年回国后,阮长耿面对的实验室堪称“极简版”:没有恒温箱,他就用玻璃缸扣住蜡烛制造二氧化碳环境;缺少精密仪器,手工制作细胞培养板成了日常。这种被戏称为“烛缸法”的土办法,却孵化出我国首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更绝的是,他带领团队研制的苏州系列单抗,不仅登上国际权威杂志封面,还被纳入法国医学教材——用网友的话说,这波操作属实是“用青铜装备打出了王者战绩”。
你可能不知道,现在医院里常见的血小板疾病检测试剂盒,很多都源自阮长耿的苏州系列单抗。这套包含抗人血小板、vW因子等五大类的诊断工具,就像血液疾病的“CT扫描仪”,让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等疑难杂症的诊断准确率飙升。数据显示,使用该技术的医院误诊率下降超30%(来源:江苏省血液研究所),难怪业内人士都说这是“让显微镜开口说话”的技术革命。
顶着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光环,阮长耿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门诊却是另一番画风。曾有患者形容他“看化验单比年轻人还快,讲病情比语文老师还细”。尽管如今80多岁的他已不再坐诊,但由他领衔的血液内科每年仍接诊超2万人次。当年他亲手带出的博士生,现在遍布全国三甲医院,堪称血液学界的“阮家军”。
翻开阮长耿的获奖履历,简直就是科研界的“满级账号”:5次国家科技进步奖、法国医学科学院塞维雅奖,还有法兰西功绩骑士勋章——这个通常授予政要的荣誉,却破例颁给了中国医生。但最让同行佩服的,是他把300万元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金全部投入实验室建设,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科研经费的正确打开方式”。
从青丝到白发,阮长耿用60年时间书写了中国血液学的逆袭故事。当年那个用蜡烛做实验的“土法实验室”,如今已是国家血液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而苏州系列单抗仍在全球30多个国家的实验室发挥作用,持续验证着这位老院士的初心:“医学发现的价值,最终要落在患者的病床上。”正如他常对学生说的:“做科研要像血小板一样——平时低调,关键时刻必须顶上!”
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